有很多美好的畫面,在這個世界上展現(xiàn),但有時候我們揭開畫布看里面,卻時常讓人憤怒
著名的先鋒派作家馬原和余華同名,他們是好友,他在微博上發(fā)表了一篇13歲的兒子馬格,在兒童節(jié)當天突然去世,人到中年痛失孩子,字里行間,無不充滿著愛意,所有人都對這位著名的作家抱以深深的同情和憐憫,但是在這文學修飾的背后,卻也有著更加慘淡的幕后故事,最近看了一篇人物雜志上關(guān)于馬原的采訪稿,徹底顛覆了大家的想象,原來那孩子的死并不只是哀傷憂愁而是冰雪般的殘酷。
馬原是有些名氣的作家,和余華,莫言,劉震云,史鐵生都是故友和至交,生活中他也是個很有浪漫色彩的父親,他寫童話,主角都是以自己兒子馬格為原型的,他還在風景如畫的森林中建造了一個占地2千米的城堡,一家三口隱居在這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,很多文章都是以兒子為原型進行創(chuàng)作的,同時也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深情和愛意,但每個人都有另一面,他自己說他的性格比較偏執(zhí),大男子主義,老婆孩子的生活格局基本上都由他來決定的,他把兒子和老婆帶到深山的城堡來生活,遠離城市的喧嘩和鬧市,每天生活在椰林里,溫泉中,森林里,他兒子出生后,醫(yī)生說孩子的心臟不好像沒有愈合,但因為馬格沒有表現(xiàn)出異常,馬原做主,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檢查,他來到了位于云南西雙版納的縣城,還有24公里遠的風景山林里,偏遠異常的地方來居住,妻子和兒子一同隨同,他要求妻子和兒子陪伴他,當兒子第1次表現(xiàn)出心臟不適的時候,妻子要求到大醫(yī)院去檢查治療,父親說休養(yǎng)休養(yǎng)就會慢慢好的,孩子在學校常規(guī)體檢時,他的心率挑超過了130次每分,妻子要孩子到醫(yī)院去檢查,但馬原不同意,并且還說自己的身體一直不太好,但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不就調(diào)理好了嗎?妻子選擇了妥協(xié),順從隨從丈夫的話,只是為孩子做一些中醫(yī)調(diào)理,有一次孩子到南京親戚家去玩,家里親戚帶他到醫(yī)院,檢查確診他為心臟二尖瓣閉鎖不全,需要做微創(chuàng)手術(shù),三天就能出院,但是馬原反對做手術(shù),并說心臟怎么能動,兒子又被帶到山里,一天天的長大,后來鄰居們也發(fā)現(xiàn)孩子的身體有問題,常常一運動就會心慌氣短,臉色發(fā)青,鎖骨突出也日漸明顯,親戚朋友都勸他們夫妻倆帶孩子到醫(yī)院去治療,但馬原一向偏執(zhí),再加上絕對強勢,妻子也一味的順從,一次馬原身體不好,住進了醫(yī)院,也是診斷為嚴重的心衰,妻子就帶兒子到上海檢查確診為馬凡綜合癥,是一種罕見的病,治療比較困難,一來二去手術(shù)又暫時耽擱,這樣是馬格走到了人生的最后,去世的前一晚,他還和舅媽說明天要吃兩個粽子,過幾天到市區(qū)去打桌球,第2天一早,馬格去了洗手間,卻很長時間沒有出來,媽媽進去一看,發(fā)現(xiàn)兒子已經(jīng)倒在地上,兒子去世后,妻子始終無法釋懷,一直念叨著我兒子沒有活夠而自責,后悔來到這個山中的城堡生活,如果當時能夠堅持再堅持住在市區(qū),120救護車也會快一些,不像馬格病發(fā)時那樣,一個多小時車才能趕到,相比與妻子的自責悔恨而言,馬原對于兒子去世則是另一番解釋,馬格沒出意外,沒去醫(yī)院,沒有傷痛就突然走了,為什么一定要歸結(jié)于心臟?。课覐膩聿贿@么想他,就是壽數(shù)到了,他該走就走了,他對于兒子去世也很難過,但原因是我難過的是那么好的孩子,以后不能陪我了,僅僅是這件事,馬格,一個剛剛13歲的孩子,驟然離世不說100%的原因,就在于馬原堅持的布置,但一個父親如此慘重的結(jié)局,寫下如此注腳,實在是不可理解。
心臟二尖瓣閉鎖不全,作為馬凡綜合癥一個非常常見的表現(xiàn),做個微創(chuàng)手術(shù),三天就能出院,他雖然是罕見病,但也并非絕癥,如果能夠早發(fā)現(xiàn)早復查隨訪并適時的介入治療,患者的壽命可以和常人無疑,基因阻斷技術(shù)還能幫他們生育健康的下一代,但是很可惜馬格沒有被治療的機會,作為爸爸,明知孩子有病的情況下,還為了自己的喜好選擇隱居山中,延誤治療已不僅僅是偏執(zhí)而是愚昧
13歲的馬格被耽誤的不僅是治療,還有教育,因為馬原認為上學沒用見識重要,因為馬原想讓兒子在城堡里當茶農(nóng),所以馬原拒絕讓孩子上學,而馬格本人其實非常反對茶林,一次,幫媽媽采茶后說我這輩子都不想當茶農(nóng),馬原不讓孩兒子上學,除了理念上的原因之外,還有一個現(xiàn)實的理由。深山里沒有學校,馬原不愿意為了馬格上學而離開他的鐘愛之地,妻子曾提出,可以在市區(qū)租房子,方便孩子上學,讓自己的爸爸來照顧孩子,他自己留在山上照顧馬原生活,馬原為了自己的城堡始終激烈反對,導致馬格上學一直在斷斷續(xù)續(xù),沒有接受過系統(tǒng)的教育,后來離城堡有個很遠的地方,有個山區(qū)小學,馬格才斷斷續(xù)續(xù)的去,但由于身體狀況也沒有持續(xù),經(jīng)常停學。一個天真而可愛的孩子,原本可以擁有更加美好而漫長的人生,而不只是被父親困在城堡里呆13年,這一切都因為父親的固執(zhí)的浪漫和偏見,消失在某一個平行的宇宙中
當然,除了強權(quán)的爸爸,馬格,遺憾的還在于有一個太過軟弱的媽媽,媽媽在馬原面前太過順從,不但馬云說住哪就住哪,在那個城堡里她也是頂著老婆的名號,做著傭人的事,挨著當下屬的罵。隱居世外桃源,馬原享受著雞犬相聞的田園牧歌式的浪漫,但為此買單付出巨大代價的卻是妻子和孩子,馬原在后山租了一片30多畝的林地,有幾千顆茶樹,家里喝的茶都是來自那里,而采茶的活很累,得一直彎著腰忍受日曬,妻子不僅要做飯喂雞,養(yǎng)花打掃,還要招待好客的馬原前來的客人,經(jīng)常還要開車出去,采買各種生活用品,還要受馬原的各種挑剔,其次,經(jīng)常被批為不辨是非,強詞奪理,胡攪蠻纏,最終妻子已服軟求饒,行了,別生氣了,我知道了,好的,我改正還不行嗎?下次我先向領(lǐng)導請示,好不?這些話來作罷,涉及孩子的健康生命問題,她還是一味的順從,對馬格來說實在是太過可憐,畢竟孩子來說如果爸爸不能依靠,就指望的只有媽媽了
我們常說父母對孩子有養(yǎng)育之恩,養(yǎng)育之恩深似海,但常常也是。孩子點亮我們的生活在那些辛苦的燈,困難的背后是我們生活經(jīng)歷之后的滿足和欣慰,我們生兒育女絕不是偉大的無私,而恰恰是非常的自私,我們在享受兒女繞膝的快樂,同時也享受著孩子天真浪漫的笑容,享受孩子的親吻,享受孩子主動抬起手,牽住我們的手,我們在享受孩子的陪伴,正如馬原所說,我難過的是那么好的孩子,以后不能陪我了,但為人父母不能只求孩子陪伴自己,而不付出和奉獻,爸爸媽媽不只是一個稱謂,不只是享受,還包含著責任和義務,但一個自私的父母會更愿意享受陪伴和成就感,卻忽視了必要的義務,馬原之所以被網(wǎng)友所批駁,根本原因就在這里,他只是愿意享受自以為的美好,大家長的威嚴,田園牧歌,天真兒童的陪伴,一切都是自己的喜好,都是自己想要得到的,而別人必須給予的美好
但愿如此偏執(zhí)和自私的父親,順從懦弱的母親少一些,這個世上的悲劇就會少一些。